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資深藝人蔡頭(蔡斯文)肝癌末期離世。(圖/翻攝自臉書)
現年71歲、出身秀場的資深藝人蔡頭(蔡斯文),去年底傳出罹患肝癌的消息、住院治療中。但今(26)天卻傳出他已病逝,震驚演藝圈。
根據國泰醫院官網衛教資訊,肝細胞癌,又稱為肝癌,是肝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常見癌症的第五位,而致命癌症的第二位,在台灣、中國及日本等亞洲國家的發生率比較高,西方國家的發生率相對較低。它的主要成因與B型肝炎、C型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肝硬化有關。
肝癌致病原因:最主要的肝癌高危險因子是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其中最常見的是病毒性B及C型肝炎。由於台灣病毒性肝炎盛行率高,肝炎防治對肝癌之預防相當重要。另一個重要的致肝癌因子為黃麴毒素,台灣位於亞熱帶,潮濕及高溫的環境有利黃麴菌生長,各種穀類及豆類都可能因儲藏運輸過程不當,而遭受黃麴毒素汙染。黃麴毒素可高度致癌,其他毒素如化學汙染及農藥殘存也都可能,環境及食品衛生的重要不可忽視。
酒精也可增加B及C型肝炎對肝臟傷害。隨著國人飲酒量增加及飲酒習慣西化的影響,酒精性肝病日漸增加。酒雖然是一種美好的食品,但最重要的問題是應如何去享用它,微量的酒的確可促進血液循環,也增進生活的情調,但酒喝多了或飲酒方式不好就可能導致酒精性肝病,最常見的就是脂肪肝。有肝癌家族史的民眾也是高危險群。流行病學研究煙及檳榔合併B型肝炎可使罹患肝癌機會比單一B型肝炎增加約二倍。
在臨床表現上,肝癌大多數病人臨床上似乎都非常健康,幾乎無早期徵兆或症狀。由於肝臟位於肋骨後面,所以無法摸到細小的腫瘤硬塊。且在腫瘤未變大時是很少有疼痛症狀,有些大塊的腫瘤並不會引起痛楚或其他症狀。但有些肝癌惡化得非常快。
肝癌後期時,當腫瘤變得很大,損害到肝臟功能。這時才有較顯著的症狀,例如,腹部右上方疼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眼晴和皮膚呈黃色(黃疸病)及腹部腫脹。由於後期才被診斷出來,所以診斷後通常只可以活三至六個月。亦由於這情況,對高危險群的B型肝炎帶原者,和為那些因慢性B型肝炎或C型肝炎或任何原因引起肝硬化的病人定期(每隔三至六個月)篩檢肝癌,作出早期診斷。這才是唯一改善治療效果的有效的方法。
肝癌的臨床症狀大致可分為:
無特殊臨床症狀型:
大部份的小型肝癌在被診斷時幾乎都沒有特殊的臨床症狀,或只是輕微的易倦怠、上腹部不舒服,同樣的,有少部份的大型肝癌雖然腫瘤很大,但臨床上病人也可以沒有特別的臨床症狀存在。
明顯型:
患者甚至可自己摸到腹部腫塊,且常合併有倦怠、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疼痛。
肝硬化型:
大多有長期的慢性肝炎史或早已被診斷為肝硬化,突然在短期內病情惡化,如黃疸加深、產生腹水等。
其他的臨床表徵:
病人有肝炎病史而出現類似急性肝炎的黃疸、噁心之後,才被診斷;或是因肝癌太大,破裂出血導致急性腹痛;或腫瘤太大造成阻塞性黃疸,才被確定診斷;也可因肝癌轉移出去的器官產生了症狀,如肺部會呼吸因難、骨頭會疼痛,之後才被發現有肝癌;剩下相當少數的病例可以生前沒有症狀,而是在死後屍體解剖時才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