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蔡頭不敵「沉默殺手」肝癌 醫:糖飲愛好者也要小心

記者陳弋/綜合報導

過多的「糖份」也是肝癌的風險因子。(圖/資料照)

▲過多的「糖份」也是肝癌的風險因子。(圖/資料照)

資深藝人蔡頭肝癌病逝,許多粉絲感到不捨,不少名人如吳孟達、林正英、安鈞璨等人也因為肝癌離世。號稱「沉默殺手」的肝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等到確診往往已經晚期,治療效果不佳,存活率大幅降低。多數肝癌由慢性肝炎演變而來,包含一部分的脂肪性肝炎,而和後者相關的關鍵因子,竟然是「糖」。

依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因為人口老化快速以及不健康的生活型態,肝癌在十大癌症排名第四位,死亡率則高居癌症死因第二位,每年因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而死亡的人數超過1萬人。慢性B、C型肝炎、肝硬化、酗酒、高糖飲食、代謝性疾病、長期攝入黃麴毒素及肝癌家族史等,都是肝癌的危險因子。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院長、肝膽腸胃科專家洪弘昌醫師指出,感染慢性肝炎的患者可能會變成肝硬化,而肝硬化的患者則可能會併發肝癌,建議肝癌高危險群定期安排檢查。由於大部分肝癌是由慢性肝炎演變而來,民眾應了解自己是否為肝癌高危險群,並且積極防治肝炎,更重要的是定期安排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初期肝癌的治療效果佳,治癒率高。

台灣飲料店林立,花樣、口味琳瑯滿目,上班時喝1杯提神又紓壓。家醫科醫師宋晏仁提醒,狂喝手搖飲,小心喝出一身病,曾有一名15歲青少年每天喝1杯含糖手搖飲,脂肪肝提前上身。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脂肪肝是怎麼形成的,宋晏仁解釋,脂肪肝不是吃油的後果,而主要是吃糖導致,尤其是果糖類的飲食。當我們攝取米飯、麵包等澱粉類,內含的葡萄糖可供全身細胞使用,但手搖杯裡的「高果糖玉米糖漿」,其代謝路徑是肝臟,而肝臟代謝果糖除了一小部分可作為人體的能量之外,其餘都用不到,只能走另一個路徑:脂肪生成、囤積。如此一來,脂肪堆積在肝臟,逐漸形成「健康殺手」脂肪肝。

外科醫師陳榮堅也透露,一位年約40歲的女性病患因內出血休克就醫,醫師為她做電腦斷層,結果在肝臟掃到1顆6公分的瘤,瘤長在肝臟表面,一破裂就出血。一般來說,對於這類無特殊病史的年輕女性,醫師會懷疑是常見的血管瘤或腺瘤(可能是長期服用賀爾蒙造成),但當外科醫師刀一開下去,竟發現她有明顯的脂肪肝,且狀似我們吃的粉肝,油油嫩嫩的。

陳榮堅表示,這位女病患除了有不尋常的脂肪肝,還長出了一些結節,最後病理報告出爐,確認是肝癌。據了解,對方不菸不酒,也沒有B、C肝等高危險因子,追問之下才知道,她從10多歲開始,每逢午、晚餐一定要搭配1杯手搖飲解饞,累積20多年,恐因吃進大量果糖,先產生了脂肪肝,接著是脂肪性肥胖,變成脂肪性肝炎後再出現纖維化、結節、肝硬化,最後肝癌上身。陳榮堅提醒民眾平時務必控糖,尤其是不易代謝的果糖,一定要減少攝取。

洪弘昌指出,肝癌危險群可以透過定期返診,利用腹部超音波掃描、血液檢查(甲型胎兒球蛋白)來篩檢肝癌。專科醫師如果為了確診,會視病人情況安排其他影像學檢查,例如核磁共振、電腦斷層或者血管攝影。

肝癌防治在政府、民間等團體共同努力下,其實已逐步出現成效。國健署提供成人預防保健中B、C肝炎篩檢年齡為45-79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40歲),可接受終身1次的篩檢服務。C肝的藥物治療也在民國108年納入健保給付。肝癌標準化發生率逐年下降中,洪弘昌提醒民眾接受政府補助進行篩檢,若是B、C肝炎帶原者或肝硬化等高危險群,則應定期返診追蹤檢查。

加入 @setn 好友 #蔡頭肝癌病逝
推薦專題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