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永恆叛逆 法國新浪潮之父高達開創電影語言革命

  • A-
  • A
  • A+

法國新浪潮電影標誌人物導演尚盧高達今日辭世,他自1950年代晚期掀起電影語言革命,一路維持叛逆風格,啟發多位名導;他並不斷與時代對話,在手機攝影時代宣稱「電影完了」。

電影教父尚盧高達辭世,享耆壽91歲。(圖/翻攝自馬克宏推特)

▲電影教父尚盧高達辭世,享耆壽91歲。(圖/翻攝自馬克宏推特)

法新社報導,法國暨瑞士籍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的家人證實,這位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巨匠之一,今天在他數十年來隱居地瑞士小鎮羅爾(Rolle)辭世,享耆壽91歲。

尚盧高達的製片表示,他「在家中安詳」離世,妻子米耶維勒(Anne-Marie Mieville)陪伴在旁。尚盧高達的家人則說,不會舉行正式喪禮,他的遺體將火化,所有喪葬活動不會對外公開。

尚盧高達是推動法國新浪潮電影(French New Wave)的叛逆精神靈魂人物。他在1960年代發表的多部電影作品,改寫了電影語言規則。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尚盧高達1960年推出首部劇情長片「斷了氣」(Breathless),將漫不經心的即興式電影藝術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也成為他風格的代名詞。

此後直到法國1968年5月學運(May 68),創作能量爆發的尚盧高達推出「輕蔑」(Contempt)等作品,環繞人性見異思遷、屈辱和反覆無常等複雜議題,他以開創性的敘事技巧及粗暴但時而抒情的諷刺語法撼動電影世界,啟發了2個世代的電影導演。

尚盧高達說過不少機智格言,例如「一個故事應有開始、中間與結尾,但不一定要按照這個順序」,成為從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到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和保羅湯瑪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等跨世代國際名導演的指引。

尚盧高達1930年12月3日在法國首都巴黎出生,生於一個富裕的法國暨瑞士籍家庭。他成長於瑞士城市尼永(Nyon),1949年來到巴黎大學梭爾邦校本部(Sorbonne)研讀人類學,但大多時間流連巴黎拉丁區(Latin Quarter)的小型電影院,並在那裡結識其他新浪潮名導如楚浮(Francois Truffaut)、希維特(Jacques Rivette)與侯麥(Eric Rohmer)。

尚盧高達習慣在戶外場景隨興拍攝,不斷挑戰即興創作,改寫了電影教科書,並促使電影導演是一部電影的「作者」、是幕後一切創意來源的這個概念普及。楚浮形容他是電影界的畢卡索(Picasso),「製造混亂…卻也能讓一切成真」。

尚盧高達的電影生涯一開始就爭議不斷。他在1960年拍攝以阿爾及利亞戰爭為背景的電影「小兵」(Le Petit Soldat),便遭到法國當局禁演3年。

「斷了氣」捧紅了已故法國傳奇男星楊波貝蒙(Jean-Paul Belmondo),兩人還合作了尚盧高達1965年大師級作品「狂人皮埃洛」(Pierrot le Fou),這部題材最私密的電影探索尚盧高達與經常合作的丹麥女演員安娜凱莉娜(Anna Karina)分手的痛苦。其他名作包括1964年的「已婚女人」(Une Femme Mariee)及1967年的「週末」(Weekend)。

到了1970年代,尚盧高達轉為熱衷於革命性政治與毛澤東思想蒙昧主義,在大眾眼中幾乎成為一位悲喜劇人物。但同時他也進行多年的錄影機拍攝實驗,並在1979年某程度上重返商業電影拍攝。

尚盧高達在1980年代推出「崇高三部曲」(trilogy of the sublime)電影,包括1982年的「激情」(Passion)、1983年的「芳名卡門」(Prenom Carmen)與1985年的「萬福瑪利亞」(Je vous salue, Marie),探索女性氣質、大自然和宗教等議題。

尚盧高達漫長的創作生涯中,曾在1987年與1998年兩度榮獲法國凱薩電影獎(Cesar Award)榮譽獎,並在2010年獲頒美國奧斯卡金像獎(Oscar)終身成就獎。

尚盧高達在2011年英國「衛報」( The Guardian)一篇難得的專訪中表示:「電影完了。有了手機,現在每個人都是作者。」他藉此自我嘲諷他常被引用的一句座右銘:「攝影是真相,電影是每秒24次的真相。」(中央社巴黎13日電)

中央社
追蹤娛樂星聞

熱門人物

直播✦活動

※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右上關閉鈕,即可關閉。

永恆叛逆 法國新浪潮之父高達開創電影語言革命 | 娛樂星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