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專訪/《看不見的國家》貼身拍攝蔡英文!女導演揭困難時刻:錢燒光停拍

  • A-
  • A
  • A+

記者王培驊/台北報導

美籍導演葛靜文接受《三立新聞網》專訪。(圖/記者鄭孟晃攝影)

▲美籍導演葛靜文接受《三立新聞網》專訪。(圖/記者鄭孟晃攝影)

紀錄片《看不見的國家》(Invisible Nation)6月14日在台上映,由美籍導演葛靜文(Vanessa Hope)耗時七年拍攝完成,完整記錄台灣首位女性總統蔡英文的領導歷程,從上任初期面對中國壓力、美中角力,到她如何在全球危機中堅守台灣民主的種種抉擇。日前葛靜文接受《三立新聞網》專訪,分享拍攝背後的點滴與心路歷程。

紀錄片《看不見的國家》美籍導演葛靜文。(圖/記者鄭孟晃攝影)

▲紀錄片《看不見的國家》美籍導演葛靜文。(圖/記者鄭孟晃攝影)

談及最初為何會想以蔡英文為主角拍攝紀錄片,葛靜文回憶,早在1995年她第一次來到台灣,正好碰上首次總統直選,當時親眼見證了李登輝就職,從此對台灣的民主之路充滿興趣,「那是一種和我在北京完全不同的氛圍,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台灣可以走上民主,而中國卻不能?」她當時雖在紐約從事外交政策研究,但發現美方對中國關注遠大於台灣,「我甚至寫過一篇在《洛杉磯時報》刊登的評論,主張台灣不需要太多軍事防衛,因為我當時天真地相信中國會變成友好鄰居。」

這個疑問與好奇,讓葛靜文一路拍攝、研究台灣議題,直到2016年,她親身在現場見證蔡英文當選第一位女總統的那一刻,「那是我人生中最激動的一次群眾現場,我想,如果我能得到她的信任,也許能藉由她的故事,讓世界真正了解台灣。」

葛靜文分享拍攝背後的點滴。(圖/記者鄭孟晃攝影)

▲葛靜文分享拍攝背後的點滴。(圖/記者鄭孟晃攝影)

拍攝過程不斷碰壁,葛靜文坦言,獲得蔡英文團隊的信任並不容易,「光是等總統辦公室回信,我們就等了一整年。」最初合作非常謹慎,團隊甚至明確表示「不能問關於台海關係的問題」。但隨著中國打壓香港、COVID-19疫情爆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等事件接連發生,總統團隊的態度漸趨開放,也讓她能更深入拍攝與探問,「總統也在變得更自在、更願意表達,她開始相信人民愛她,也願意在鏡頭前展現更真實的一面。」

談到最困難時刻,不只錢燒光,還停拍了好幾次。拍片七年,最困難的是資金與等待,葛靜文透露,紀錄片不像劇情片能一次獲得大筆資金,而是分段籌措,「我們常常拍到一半沒錢,只能停拍等資金到位。」她形容:「我們面對的挑戰,就像台灣在國際上遭遇的那種『小國、邊緣化』的待遇一樣。」幸好有來自舊金山某基金會的女性和平主題專案給予初期大額資助,「那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一筆補助,但即便如此,也不足以一次拍完。」

葛靜文坦言,拍攝過程不斷碰壁。(圖/記者鄭孟晃攝影)

▲葛靜文坦言,拍攝過程不斷碰壁。(圖/記者鄭孟晃攝影)

談到拍攝過程中最讓她動容的一幕,葛靜文立刻提到2016年總統大選前夕的周子瑜事件,「她只是個16歲的K-pop少女,卻因為揮了國旗就被逼道歉,還被中國封殺,這太荒謬了。」而蔡英文在第一時間為她發聲,讓她深受感動,「那一刻我覺得,這不只是選舉的勝負,而是關於價值的選擇。」

葛靜文形容蔡英文是個「非常理性、謙遜、沒有自我中心」的領導者,「她就像我阿姨那樣的女性,很有學問,聰明又風趣,但更重要的是,她真的是為了國家而奉獻一切,不為名、不為利。」甚至連電影上映時,蔡英文在Facebook寫下的推薦文也讓她印象深刻,「她說:『這部電影不是關於我,是關於台灣。』這句話讓我非常感動。」

訪談尾聲葛靜文強調,「這部片讓我更相信,民主需要世代交替。」她回憶,立委林昶佐曾向她感嘆立院「老人太多,卡住改革」,也讓她思考美國政治的停滯,「台灣的年輕人正在進入體制,帶來活力與希望,美國則有點卡住了。」未來,她希望延續「民主」主題,拍攝一部關於美國民主困境的紀錄片影集,「我會用更輕鬆的形式呈現,但核心還是想喚起更多人對民主的關注。」對於台灣觀眾熱烈迴響,她表示感動萬分,「我從來沒想過能拍出這樣的作品,也從沒想過可以讓這麼多人感動。或許,我真的讓祖父母在天之靈感到驕傲了。」

葛靜文談到最困難時刻,不只錢燒光還停拍了好幾次。(圖/記者鄭孟晃攝影)

▲葛靜文談到最困難時刻,不只錢燒光還停拍了好幾次。(圖/記者鄭孟晃攝影)

追蹤娛樂星聞

延伸閱讀

【#直播中LIVE】鄧佳華涉偷拍入獄 模特女友簡簡首露面回應

熱門人物

直播✦活動

※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右上關閉鈕,即可關閉。

專訪/《看不見的國家》貼身拍攝蔡英文!女導演揭困難時刻:錢燒光停拍 | 娛樂星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