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列車上的女孩》小說與電影相互牽制,皆成了失敗作品

  • A-
  • A
  • A+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文/槓子頭(Mi-Life 生活迷)

我在2015年中就看了《列車上的女孩》小說。當時其實沒想太多,我就是想來看本小說,便走到敦南誠品,帶走了翻譯文學排行榜上寫著「第一名」的那一本。請教了一下Google大神,《列車上的女孩》現在還是第二名喔!

▲圖/翻攝自Box Office Buz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不是一個驚悚推理小說(或是電影)的狂粉,但是幾個名氣大的作品我也會依著「想看看最近在流行些什麼」的心態進電影院。像是前陣子叫好叫座的《控制》、《別相信任何人》,都帶給我非常享受的觀影過程,這兩部電影無論是演員卡司、劇情鋪成,都相當引人入勝,都是讓人印象深刻的好電影。

在閱讀《列車上的女孩》小說的當下,我便沒有特別喜歡這個作品。寂寞出版社的繁中版本翻譯品質良好,閱讀體驗順暢。在小說前半部分,作者分別以瑞秋、安娜、梅根,此三人不同視角的第一人稱敘事為主要架構,這樣的敘事結構本該讓三位要角皆有相當篇幅,各自獨當一面,該讓三種不同觀點互相牽制、互相解釋。但《列車上的女孩》卻獨重瑞秋視角,讓敘事觀點過於單調。小說進入後半,更能明顯看出由於電影版權售出,作者的故事情節與敘事方式明顯與小說前半不同,更添好萊塢式的鏡頭剪接與場景敘述。整體而言,是一本娛樂性高的小說作品,但要成經典(或是說要有《控制》、《別相信任何人》的地位),那還差得有點遠。

▲圖/翻攝自Box Office Buz

當《列車上的女孩》電影結束,燈一亮起,我心中同時響起一句OS:「嗯,電影跟小說一樣難看。」《列車上的女孩》電影非常忠於原著小說,非常。從一開始以三位女性要角不同的視角獨白,到後來對於此敘事方式的忽略、放棄皆有採納,也為了要忠於原著小說,劇情太多瑣碎的對白都讓電影的整體變得乏味,讓人分神。

在不爆雷的情況下,我可以透露的是:《列車上的女孩》的小說與電影作品,都因為太過於顧慮彼此配合,而變成一個失敗的作品。在小說中,對於主角瑞秋的酗酒習慣以及酒後失憶症頭敘述過多,讓人感到非常疲倦。總是在心裡想著:「ok~ok~我現在知道你酗酒了,吐得亂七八糟很難受,劇情可以繼續往下了嗎!!!」由此可見,作者在琢磨驚悚懸疑氣氛時的技術有限,就只有「瑞秋不記得了」這一招。

電影部分的難看之處其實就和小說一樣。影像的敘事方式本該與文字不同,然而電影卻為了「忠於原著小說」在劇情安排上有所妥協,好像小說裡的每句台詞角色在電影裡都必須要說出口一樣。小說而言,最讓我無法忍受的就是結局的描述,文字敘述完全是為了討好電影拍攝需要,與小說前半部的文字截然不同。但為了不要爆雷,我話就說到這了。

▲圖/翻攝自Box Office Buz

儘管《列車上的女孩》小說與電影作品皆有著非常好的業績銷量,然而,我認為一部以小說翻拍的電影來說,應當對於兩種說故事的形式(寫作VS.影像)有不同的期許。電影應該以「成為一部好電影」為最重要的考量,而非「忠於原著小說」。反之亦然,一本好的小說,也不該為了配合電影作品呈現需求而有任何寫作上的妥協。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說當中三位女性要角都不是討喜的角色,各自都有神經質、過度偏執讓人無法理解的性格設定。但是在電影之中,三位演員的演出詮釋,都讓這三位角色各自有其魅力風情,即使是不討人喜歡的人格特質,也讓人覺得神秘勾人、冷豔性感。但是如果你期待它能像電影《時時刻刻》一樣,展開三位女性各自的價值觀、人生觀,進而有一些人生啟發的話。那可能會讓你失望了。不過,如果你喜歡看懸疑電影,買票入場兩個小時觀影也不會不值得,但是這就是一部爽片而已,對於韻味、敘事架構的要求不宜過多,看電影開心就好,別想太多。

加入setn好友
追蹤娛樂星聞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熱門人物

直播✦活動

※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右上關閉鈕,即可關閉。

評/《列車上的女孩》小說與電影相互牽制,皆成了失敗作品 | 娛樂星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