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島電子報/陸戰機繞台灣 劃界而不入侵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林濁水/美麗島電子報

11月25日、12月10日兩天中國解放軍戰機機隊連續飛繞台灣,北京說這是例行演練。過去中國戰機在太平洋島鏈上的演練不外乎穿越日本宮古海峽和貼近台灣海峽中線西側,並沒有繞飛台灣的例子,北京卻說是「例行」,豈不是說過去雖然無例,未來卻要成例的意思,對於這個做法和說法,台灣民眾對北京的反感油然上升。 

中國戰機威懾台灣始於1996年,在此之前,在1960年代末期之後,因為中國海空軍力量薄弱,軍事戰略採取近岸防禦的極端守勢;又因為為改革開放創造空間須要韜光養晦;再加上在蘇聯尚未瓦解之前,中美關係好得很,所以基本上台灣海峽是無戰事的平靜西線。 

1960年中期兩岸海空交戰的期間,雙方形成了海峽中線的默契,但是直到1990年代早期,台灣仍然擁有空優,戰機飛越中線的往往是台灣一方,而不是中國,台灣軍機甚至常越過海峽中線抵近中國岸邊,只是並沒引起強烈衝突。 

無論如何,從1960年代末起直到冷戰結束,兩岸老死不相往來,基本上卻反而相安無事;弔詭的是,冷戰結束既開啟了兩岸交流之門,也打開了持續到現在糾葛不斷的緊張對峙之門。 

冷戰結束美國不只開始提升台美關係,而且對台灣解凍戰機出售。這兩樣都讓北京對台灣高度不滿。終於爆發了1996年的飛彈試射事件。 

兩岸雙方空軍攻守易位也在1996年開始。

▲圖/新華社

中國在1949~1980年代海空軍力非常薄弱,海域戰略上採取的是守勢的「近岸防禦」,海軍以12海浬以內領海為作戰範圍。一直到1987年解放軍中央軍委會才正式接受劉華清的建議改為「積極防禦,近海作戰」。所謂近海涵蓋的是中國離岸200海浬以內的海域,包括黃海、東海、南海、南沙群島及台灣、沖繩島鏈「內外」海 域,以及太平洋北部的海域,這範圍之外是就是在近海作戰之外的「中遠海」。依劉華清的構想,近海防禦是中國海權發展的第一步,中國應該在21世紀初控制第一島鏈內海域;2020年左右發展到進入中遠海控制第二島鏈;2050年左右能夠「全球行走」。果然,中國在2010前後海軍艦隊開始跨進第一島鏈東方的太平洋海域。 

隨著中國崛起,2004年解放軍開始討論遠海作戰,2008年北京奧運後民族主義情緒昂揚,第二年,2009年3月中國北海艦隊編隊穿過地居要衝的琉球宮古海峽。 

北洋艦隊進出宮古海峽的第二個月中國海軍在青島慶祝建軍60週年,動員黃海、東海、南海三大艦隊艦艇並廣邀各國參加「和諧海洋」的海上觀艦式暨大閱兵。 

此後解放軍東海艦隊、北海艦隊、南海艦隊,一再突破第一島鏈進入太平洋。 

然而,中國戰機出入宮古海峽一直還要到4年之後。 

2013年9月中國空軍2架轟炸機穿過宮古海峽飛再原路返回,這是中國戰機第一次飛越宮古海峽上空,此後,中國空軍的戰機多次飛越宮古海峽。到了今年9月25日,第一次中國空軍出動轟炸機、加油機、殲擊機、預警機等各種機型在內的40多架戰機,大編隊穿越琉球宮古海峽進行遠海演練。中方軍機並未侵犯日本領空,但是宫古海峽在日本防空識別區之內,更被認為是「政治敏感區域」,日本強烈反應,派出F-15緊急起飛應對。 

這次中國軍機繞台緊接在中國軍機編隊飛越日本琉球宮古海峽之後。 

接下來的兩次轟炸機飛繞台灣,一次由北向南,一次由南向北,方向雖然不同,但是全都穿越宮古海峽。 

在馬習會中習近平對馬英九強調北京對台灣武力的威懾部署「基本上不是針對台灣」。這說法北京長期是以來一貫的 (《中央社:馬總統:習近平說軍事部署非針對台灣》)。現在戰機機隊已經結實地飛繞台灣兩次了,但是北京的說法仍然不改不是針對台灣的說法。 

所謂「基本上不是針對台灣」的基本兩個字意思很明確,是指美日同盟是中國針對的基本目標,從這角度來說戰機繞台是一個畫界行為,向美日宣示台灣在中國國界之內;但是既然有基本的,當然意味著有次要目標,而威懾的次要目標,毫無疑問的就是和美日維持非正式的準結盟關係的台灣。 

台灣不只也是目標,就這一次來說,對抗美日雖然是基本目標,但是卻是「抽象目標」,而威懾台灣反而才是「具體目標」。「基本上不是針對台灣」整句話的潛臺詞就是最好台灣承認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或者至少脫離和美日的準結盟關係,那麼台灣才不會是解放軍針對的具體目標。問題是北京對台灣這兩樣期待,縱使親中如馬總統都是做不到—否則他就會一直維持2008年剛上台時蘇起的中斷向美國軍購的政策了,因為台美的軍售關係正是建立在準結盟關係之上才會有的。 

由於準結盟關係的繼續存在,在馬總統執政時,北京對台灣的威懾打壓雖然比對李、陳、蔡三位總統時緩和,但是從來沒有中止。 

這種打壓力度的拿捏固然受到台灣執政者態度的影響,同時更受到國際大環境的影響。 

從蔡總統上台以來,習近平既面臨了: 

一,蔡總統520演說中強調要和美日結成國際民主自由價值同盟和積極參與區域集體安全機制(蔡總統雙十演講大體和520重複,但自由價值同盟和區域集體安全機制不再提起,顯然是警覺到台灣強調這兩個概念已經對北京造成了衝擊。); 

二,中日緊張持續上升; 

三,川普當選後對中國不斷地表示強硬的態度。 

三箭齊來,習近平必須有所回應,從9月以來到12月10日一連串的戰機威懾行動,尤其把穿越宮古海峽和飛繞台灣連成一氣的作法,習近平回應呈現的調性是: 

1. 行動的總體意義是反銜接在美日同盟中的美台準同盟關係; 

2. 對最大的壓力來源美國習近平選擇低調回應;對日本姿態最高; 

3. 對台灣軟硬兼施。 

配合這調性: 

1. 北京以宮古海峽是國際航道的理由,自由進出日本的防空識別區;但是對於台灣仍然守住不入侵海峽中線和台灣防空識別區的基調。 

2. 在戰機繞台的同時,為因應來自美國川普的衝擊,中國對蔡英文打電話給川普的定位是台灣搞「小動作」,同時透過「兩岸智庫學術論壇」放出對台灣緩和的訊息:「中國並不反對建立具創造性但是不會跳脫『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思維的替代性共識來取代九二共識,新共識並可藉由兩岸智庫對話,務實推動兩岸達成新共識」。(《美麗島電子報—林濁水評論:國際上The President of Taiwan稱呼將成新常態?》) 

戰機繞台威懾時,北京對美日台三方施加的力度有明確的拿捏和區隔,但是弔詭的是威懾效應卻是強化了台灣軍購的必要性和正當性,同時也鞏固了美日台的準同盟關係。於是這就可能螺旋地推升了兩岸雙方的敵意。 

1996年的飛彈試射,北京的尺度就明顯的經過拿捏:北京發射的是啞彈,軍機雖也曾入侵中線,在台灣戰機升空後,中方切入中線也迅速切出避免台灣採取伴飛處置而發生意外,拿捏之後,威懾在武力上的力度就和文宣上對李總統的批判的力度大有落差。但是縱然這樣拿捏,96飛彈射擊還是促使美日重訂安保指針,還納台灣為涵蓋地區。—美日同盟和美日台凖同盟同時被強化了。 

北京的威懾效應最強的既不是戰機繞飛或貼近中線,而是由西向東穿越台灣,但是北京迄今還沒有這樣做。目前戰機逼近而不越界雖然形同默認台灣的自主管轄權,但是一旦越界甚至進入領空,不只情勢容易失控,一旦台灣戰機不得不伴飛,其捍衛主權的意義將由隱而顯,若穿越台灣本島,正式衝突起來,兩岸對峙是屬於主權攤牌的本質將更加無從迴避,因此自1996年飛彈試射以來20年,北京都謹慎拿捏,避免過度受制於鷹派壓力。 

在東亞既有的格局牽制下,兩岸雙方的因應措施都謹慎拿捏分寸,雖然一方面必須適度自我防衛甚至是反制對方而不免會造成敵意螺旋上升的現象;然而另一方面又會適度放出善意,以免局面失控。於是在格局的制約下的情勢便一直是既緊張又沉悶的矛盾僵局。 

基本上,要突破僵局,兩岸雖然都有意願,但是也都有內在阻力,最重要的是雙方內部都沒有足夠運用來突破困局的內在動力,於是,如果要脫困—不論局勢朝更緊張或更緩和的方向脫困—其動力恐怕來自於川普正式就職後的具體的措施。

加入 @setn 好友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監察院為35年前舊案約詢侯友宜
熱銷商品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