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性/別關鍵字回顧(中):女裝、女宿、母豬教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V太太/Queerology

今年我將以「關鍵字」的方式進行回顧,並不著重於說明單一的新聞事件,而是找出這些層層疊疊的議題中,引起眾人注意的關鍵字詞,以及這些字詞所衍生的各種討論與反省。

由於2016年實在太多性別相關議題,族繁不及備載,因此本文難以窮盡,所列出的內容,可能是在社會上激起比較多迴響的議題,也有可能是我個人覺得比較有意思的,排列順序與重要性無關,而若有遺漏,也歡迎各位於留言中補充。

上一篇和已經大家分享過「拉肩帶的意義」、「女總統與她的內閣」和「愛滋汙名」三個關鍵字,今天讓我們一起繼續這趟回憶之旅~(錯過上篇了嗎?請往這走:https://goo.gl/AypOjD

1. 男人的樣子、女人的身體

2016年10月,服裝店Vieso遭到客戶反映,有男性想要試穿寬褲卻遭到拒絕,遭拒絕的客戶表示不解,Vieso則在臉書上發表說明,指出店家販售女裝,不提供男性試穿是基於衛生考量,因為男性生理構造使他們比較容易在衣物上留下痕跡。而且很多女性客戶並不願意購買、試穿男性試穿過的衣物,因此拒絕男性試穿的決定是為了尊重大多數女性客戶。這件事情自然在網路上掀起腥風血雨,店家的支持者同意「男人本來就不應該穿女人褲子」,且店家有決定自己的商品應該如何被使用的權利和自由。反對者則認為店家的舉動有歧視之嫌,「衛生」考量只是個藉口,真正反映出來的是對性別表現不同主流社會的個人的排除。

針對店家的行為,其實有非常多的討論面向,包括店家在後續的回應中,透露出來對同性戀者以及跨性別者的不友善,或是回到最初的問題:這樣的舉動到底算不算歧視,或是這是店家的經營自由?店家對於營業上可能產生的「風險」(例如顧客在試穿過程中弄髒衣服)可不可以採取類似「預防」的手段(例如禁止試穿)?但如果這些手段不是以行為,而是以「身份」(例如性別或種族)來做為分野時,是否仍合理?另一方面,男生是不是真的比較不衛生?女生試穿衣服時難道就不會有弄髒的問題嗎?這其中反映出來的是什麼樣的性別想像?而「穿男生穿過的衣服」為什麼會讓女性感到不舒服?由此我們還可以延伸到,什麼是「女裝」?為什麼有些衣服只有女人能穿?什麼是男人應該穿的衣服?甚至我們還可以問,什麼是「男人」?

▲韓星G-Dragon常穿時尚「女裝」。(圖/翻攝自G-Dragon臉書)

店家說:「大部分的男性跟女性都不能接受男生試穿女生褲子」,他們的作法只是反映出這個世界的真實樣貌。其實這句話倒是很「正確」。一直以來,我們這個世界就根據人的生理性別,設定了很多不同的規矩,包括外貌、身材與行為舉止,甚至工作、家庭與人生規劃上的,而為了平安的活下去,大部分的男性女性會選擇遵守這些規則行事,好讓自己可以融入這個社會。至於少數那些無法、不願意服從規則者,就會被視為異類,甚至因此受到懲罰。有時候這些打破常規的人會讓我們這些「沉默的大多數」感到很不舒服,因為他們打破了我們對世界慣有的想像,逼得我們不得不去問:為什麼在我們的心中男人就必須如此(陽剛、不哭、穿男裝、賺錢養家),女人卻必須那樣(溫柔、傾聽、穿女裝、生育小孩)?

當男人不能穿女人的衣服,女人也被要求有某種女人的樣子。例如,很巧合地,另一間T-Shirt製造商ViewFinder參考美國品牌”Lane Bryant”所發起的「我不是天使」(#ImNoAngel)」行動的概念,推出了一款T-shirt。在這個以名稱諷刺知名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的「我不是天使」廣告中(因為維多利亞的秘密以身材纖細火辣的女模特兒走秀出名,並稱模特兒為「天使」),該品牌以身型較為豐滿的女性作為主角,而ViewFinder則以這個主視覺出發,做了一個插畫版,並加上#自欺欺人的字樣。

從這個畫面和文字的組合來看,店家的用意顯然是在回應近年來各種對抗「瘦女人才是美女人」思維的倡議行動,並諷刺那些聲稱「胖女孩/大尺碼也很美」的主張,根本只是「自欺欺人」,毫不實際。隨著網路上紛紛批評這個T-shirt設計是對不同體型的人的攻擊,更強化了刻板印象,店家則解釋他們批判的重點「在於『放縱自己的意志去為所欲為』,而不是單純針對體態,所以不論是先天疾病、後天失調或經濟上等因素,皆不在此範圍內。」

首先,我們不得不提問,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個人的體態總和「自我管理」掛勾?而所謂「健康」和「美麗」的體態又是誰定義的?同時,我們對於「健康」的想像似乎總是十分扁平-一個纖瘦、表面上看起來沒有疾病的人,難道就是真的「健康」嗎?又即使我們同意店家的說法,體態偏胖暗示著個人的「為所欲為」,而且真的如同於任意環境開發、獲取暴利一樣,是應該被批評的事情。我們也必須好奇,那為什麼店家會選擇用「胖女人」作為主題呢?其實說穿了,正是因為「胖女人」在這個社會上是一個非常好用且明顯的箭靶,因為我們對於胖子-尤其是胖的女子-的偏見(不負責、懶惰、不勤勞),讓這樣的攻擊得以成為可能。

▲圖/翻攝自肉彈甜心臉書

事實上,我們對這些針對女性身體和飲食的指手畫腳、品頭論足、玩笑,早已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女性的身體(也不只身體)在這個社會裡,總是一個應該、可以、甚至必須被規訓的物件。例如有男性會對食量特別大的女性開玩笑、例如體型較胖的女性總是會被賦予各種嘲弄的外號、例如女性常常感到在公共場合吃東西所帶來的巨大壓力。這或許是因為作為女人,我們的價值總是取決於我們被慾望的程度,所以一個「正確的女人」,必須時時刻刻維持自己可慾的程度,放縱自己的外表,幾乎是一個女人最大的墮落。這些對女體的三申五令,常常讓許多「不夠正確」的女性們在每一日的生活中感到舉步維艱。

如同很多人所知,女性主義的目的之一就是鬆動、打破這樣的規則,而近年來我們也逐漸看到了許多類似的努力。例如今年在台灣出現的雙人組合「肉彈甜心」就是一個溫柔的反抗。兩位甜心們討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分享自己的經驗,更不吝幽自己的默,用此挑戰這個社會裡對美的單一標準。肉彈甜心提倡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和他們一樣,而是即使你我不一樣,我們都還是可以過得自在、快樂。

2. 好女兒不乖

除了樣貌、體態以外,女性的行為也經常是規訓的對像,而意圖反抗的女性常常得背負各種「惡女」的罵名。2016年中最「經典」的兩個事件,大概就是高中女生爭取穿短褲,以及輔大女生宿舍爭取取消門禁了。

前者是多所高中的女學生發起抗爭,要求校方解除部分服裝儀容的規定,讓女同學可以穿著運動服和短褲進校門(而不是只能穿著制服裙子或長褲),後者則是輔仁大學女學生要求廢除女生宿舍的宵禁制度、在宿舍裝設電子刷卡機、廢除晚點名制度,並且讓女宿住民可以民選宿舍的幹部,落實宿舍自治。

儘管訴求不相同,但在這兩起事件中,我們看到反對方(包括校方以及反對民眾)共享了許多論點,在態度上也有高度的相似性。例如,反對者經常會以「保護女性」為理由來支持這些管理政策,例如不讓女學生穿短褲是因為穿短褲可能會提高女學生被性騷擾甚至是性侵害的機率,而門禁也是因為擔心女學生如果夜不歸營,可能會在外遇到危險。這些保護的說詞看似是為了女孩們好,但我們卻可以發現,這些「好意」往往不會被用在改善社會環境、加強教育,讓女性可以更安全、自在的生活,反而往往是以保護為名,限縮女性的自由和權利,把女性「關」起來。

▲2016年6月,輔大學生會長要求校方解除女宿門禁,在女生宿舍前絕食抗議。(圖/記者王浩瀚攝影)

同時,這些反對者的論點經常訴諸更高的權威,以及女性的附屬身份,也許是如上所說的,以「長輩」的姿態表達對女性的擔心,認定女性應該扮演體貼、溫柔的角色,不要讓他人煩憂;也或許是搬出父母們對年輕女性們施壓,或是諷刺地問:「妳這樣妳爸媽知道嗎?」可是,為什麼女生穿短褲需要父母的認可呢?成年的女性幾點回宿舍,又干她的父母什麼事呢?這種訴諸權威的說詞,反映出來的意識形態其實是女性的附屬角色:年輕時我們屬於父母、長大後我們的身體便將屬於未來的伴侶,因此這些「保護」是為了維持我們作為一個女兒與妻子的貞潔、完整與價值。

最後,這些反對說詞往往涉及「社會觀感」,包括這樣的女性(穿短褲、晚歸)的女性不端莊,會給人不好的想法。換句話說,這些對女性的要求和規範,來自於我們的社會如何認定「一個好女人」-甚至更詳細的說是一個「好女兒」和一個「(未來的)好妻子」。如前所說,當我們的社會相信一個女性附屬於他的男性親友、伴侶時,對於女性的言行舉止的規範,便是為了致力於讓她們更完美地符合這上述那些角色,而不是讓女性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喜好與慾望。

女人應該是什麼樣子?我們應該有著什麼樣的外貌、體態、食量?我們應該穿什麼、什麼時候回家、擔任什麼工作、什麼時候結婚生子(或是要不要結婚生子)?這些問題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因為每一個女人都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答案,唯一肯定的答案是,這應該是女性們的決定。

▲圖/翻攝自輔大灰姑娘臉書

3. 母豬教

要說到性別議題,「母豬教」絕對是去年最火紅的關鍵字之一。其實母豬教並非2016年的「新聞」,後來被奉為母豬教「教主」的網友obov早在PTT的八卦、男女版等看板活躍多時,並於2015年起開始較為密集地使用「母豬」的詞彙,用來批評那些「利用女性身分以及傳統性別規範而獲取某些好處(例如吃飯可以不付帳),甚至用這樣的標準來約束、壓迫無法給予這些好處的男性」的女性們。之後,隨著越來越多網友們同意obov,認為他的論點中肯、語言幽默,「母豬教」就此形成,而obov的名言「母豬母豬夜裡哭哭」也成為母豬教的中心標語之一。

在2016年間,「母豬教徒」和女性主義者們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在網路上交火。在女性主義者的心中,母豬教幾乎成為了「厭女」的同義詞,各類探討母豬教成因、思考模式,以及應對方式的文章相應而生;在教徒的眼中,女性主義者們則是一群只想要以「性別平權」的名目獲得好處,卻不願意付出相應責任的人,「女權自助餐」一詞不逕而走,而少數知名女性時不時會在八卦版上被點名,甚至被洩露個人資料。

母豬教的爭論曾在幾個事件中達到高點,一是「教主」obov一度遭到人肉搜索;二是obov因在八卦版的一篇PO文涉及「仇恨女性」內容而遭到禁言,並後續引發了PTT「女版之亂」(按:因女版版友發文表示對obov禁言之喜悅,引發其支持者湧入女版,發表挑釁或是故意違反版規之言論,迫使女版申請隱版。)最後則是10月時,社民黨的苗博雅在一場講座中談論母豬教,引來有「戰神」之名的網友「蘇美」於八卦版回應,苗則隨後邀請蘇美以真實姓名現身,當面討論性別相關議題。苗的邀請又掀起一輪新的論戰高峰,除了母豬教、厭女等性別議題以外,還有針對網路實名制、雙方地位權力是否對等的討論。

許多母豬教的支持者聲稱他們並非厭女/仇女,而是「仇母豬」;他們反對的是特定的行為,而非女性的身份。對此一說我曾在過去的文章提到,若要「母豬教到底是不是一個『性別化』(gendered)問題……我們首先必須問的問題就是,那麼這個定義是隨誰變動的?誰有權力修改、解釋母豬的定義?換句話說,誰有定義母豬的話語權?」簡單的說,為什麼只有母豬,卻沒有公豬?「如果我們這樣細細問下來,恐怕就會發現,母豬教或許有可能不是基於『仇女』的心態而生,但母豬和母豬教的存在,卻和傳統性別角色規範以及性別權力的差異脫不了干係。」

自女性主義理論出現以來,當然並非總是一帆風順,一路上也曾遇到各種挑戰與反挫,但母豬教的崛起,以及其所獲得的大量支持,難免讓人疑惑,為什麼所謂的厭女情緒會在21世紀、性別平權看似有所進展的此刻如此高漲?女性主義的發展是否遇到了一個難以突破的瓶頸?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對於女性主義的反撲來自於性別平權在公私領域發展的不平均,以及在這般快速的發展下,個人身份角色的轉化困難。白話說就是,當在公共領域中,女性獲得越來越多的機會和平等對待,但在私領域內,某些傳統的性別觀念卻仍難以撼動,就很容易造成各種不平衡。例如女性即使工作時數和男性一樣,回家卻可能還是需要負擔大部分的家事,或是必須為了生養子女而放棄工作;相對的,對於男性來說,儘管他們的女性伴侶也有工作,男性似乎仍然難以擺脫「養家」的責任,而且與此同時,他們還被期待練習各種父親那一輩鮮少被要求的家務和情緒勞動。

此外,也有學者曾指出,當公共領域裡的女性獲得越來越多權益,某些感受到傳統父權結構鬆動的男性們可能會因此感到威脅,因為他們無法再維持傳統的性別角色設定,故會試圖透過私領域裡的規範來維持一個「小型的父權社會」。最後,我們目前面對的貧富差距加大、工資凍漲、長工時、社會流動停滯等問題,也某種程度上的加深了青年們的剝奪感,而性別就可能變成為某一種洩憤的出口(舉例來說,當自己只能賺22K、又要被家人逼婚的時候,面對爭取同工同酬的女性們,與其覺得「我們都是同一條船上的」,大部分的人反而比較容易產生一種「有甚麼好抱怨的」憤憤不平感吧)。

▲圖/翻攝自母豬母豬夜裡哭哭臉書

因此,母豬教信徒們真正憤怒的對象,其實不應該是女性,因為仇恨女性並沒有辦法解決他們所面臨的焦慮。相反的,母豬教徒們所面臨的困境與反感,其實也正是很多女性所面臨的限制與傷害;是這同一套父權邏輯和性別規範,讓男男女女們感到無法呼吸,並且必須選擇某種特定的行為模式,並且用這套模式評量、檢查彼此。說穿了,所謂的公主病和母豬教,其實是同一條生產線的成果。同樣地,母豬教的敵人也不是女性主義者們,因為女性主義者反而是最能夠同理許多男性難以言說的焦慮與苦痛的人。女性主義者們所奮鬥的目標,也包括讓男性們擺脫過去傳統的性別守則,不再需要一味地扮演陽剛、不求助、出門一定要付錢的「養家者」。而對於那些為了母豬教崛起而苦惱的你我來說,我們或許也需要再更細緻地分析母豬教心態背後的時代、經濟與社會因素與脈絡,才能給予這些反挫更好的回應。畢竟只有當我們站在一起,一起打破這樣的性別設定時,才有可能一起獲得自由。

(還想知道更多關鍵字?請繼續鎖定完結篇!)

加入 @setn 好友 #2016年度新聞回顧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