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Nana/Queerology
十分鐘的短片,可以帶給觀者多少驚喜?由胡安妮(Anne Hu)導演和撰寫的《性愛包裹小心輕放》(英文片名:Cake),就在精簡篇幅中,輕輕放下一個讓人思考爆炸(mind blowing)的重磅包裹。
影片從一片黑暗中開始,我們聽到兩個人一邊說話一邊在幫某件東西拆封,接著便看到一個著黑長靴、馬甲的背影,和兩張充滿期待的臉。這是一對結了婚的男女伴侶,在幫新買的性愛機器人開箱的現場。
▲《性愛包裹小心輕放》劇照。(圖/翻攝自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官網)
從這一刻開始,導演胡安妮便把握住每一個使用意符、翻轉正典敘事和刻板印象的機會。舉例來說,這個性愛機器人,其實是女主人伊莉莎買的,她一直希望跟丈夫湯瑪斯能多一點情趣,雖然湯瑪斯覺得她們的性生活已經很火辣;而機器人翡翠,是黑頭髮黃皮膚的亞洲女性外貌、十足女王打扮,並且非常不「機器人」的,在被兩個主人談論時流露豐富而不耐的表情;這些都是胡安妮在劇本裡的刻意安排,不論是性別還是種族,她要讓女性可以主動追求情慾、男性也可以被動感受求歡,並讓亞裔脫離順從的刻板印象。
當然,一個故事,每個觀者都會有不同的解讀和觀點,翡翠的反叛性一方面抵抗了西方主流社會對亞裔(女性)順從的刻板印象,但是性愛機器人的設定和翡翠的裝扮,讓我不禁好奇,胡安妮在編導時,是否有考慮到翡翠可能落入其他刻板印象(femme fatale、亞裔女性性工作者),甚至單純成為被凝視的客體,最後抵消了她所期待透過這個角色表達的主動性呢?
▲電影海報。(圖/翻攝自台灣國際女性影展臉書)
針對這個問題,胡安妮坦率地表示她確實有過一些疑慮,因為的確不是所有觀眾都能理解片中要表達的意涵,但這不應該成為停止探索和性有關的主題的理由,她認為,如果因為擔心性化、客體化女性就把性這個議題抹掉,其實是把性視為羞恥的、也抹掉了人性。假使擔心製造/複製刻板印象,作為一個說故事的創作者,必須要盡到完整呈現每個角色作為人的複雜性。如果套用俗套的情節,沒有深刻描寫角色心理和決策原因,那就會得到刻板印象的結果;相對來說,如果有一天她要寫一個順從的亞裔女性角色,即使表面上來看這個角色符合主流的刻板印象,但如果故事中能完整呈現這個角色之所以有這樣表現的原因、思考方式、決策過程,那便能夠給予這個角色足夠脫離刻板印象的全面性。
而在《性愛包裹小心輕放中》,她「想探索的正是性的複雜,沒有簡單的對錯或黑白,而是很多灰」;透過賦予翡翠個性和主體性,她相信翡翠這個以沒有台詞來達到最大聲量的角色,有足夠力道抵抗單方面投射情慾、否認她主體性的凝視眼光;確實,當看著翡翠對兩個購買者完全「物化」「性化」的談論她時不耐的表現,我想觀者很難忽略而逕行遁入自己的想像中。
另一方面,胡安妮也透過伊莉莎的角色來試著反映「女性凝視」的觀點;她非常清楚在一個男性凝視主導的社會中成長,我們可能沒有所謂「純粹的女性凝視」,但同樣的,這並不成為應該停止探索女性凝視觀點的原因,相反的,如果沒有嘗試,則將繼續停留在男性凝視的理所當然。
胡安妮的想法和理念,讓她不只是編導了這部短片,更演出了翡翠這個角色;一方面,觀者在察覺她自導自演的時候,會更容易留意到她想透過本片討論的議題,一方面,她並不希望自己只是在鏡頭後物化另一個女性,因此她認為該由自己來演出這個角色。但她其實並非沒有過掙扎和害怕,而她的掙扎,和當初一度考慮試鏡其他演員,卻只有很少人應徵、最後甚至只有一人出現試鏡的情況,也都反映了亞裔/女性在演出這樣與社會預期/刻板印象衝突的角色時的真實掙扎。
作為一個充滿理想,並且成功透過作品表達自己的電影創作者,胡安妮在世界各地的影展屢獲佳績,美國電影界也有許多人關注她未來的發展;即使她清楚電影業界對女性和非白人女性的不友善及歧視,甚至自己也親身經歷過,她對經常被批評「太白」的主流電影產業,特別是好萊塢的改變,有很正面的期待。她認為其實一直有電影人在致力講述多元的故事,過去或許不受電影公司重視,但隨著時代和市場改變,她相信情況必定會漸漸改善;而不論如何,她創作的能量和動力都會不斷前進,接下來幾部作品將繼續聚焦女性和亞裔及兩相交織的議題,我衷心希望像胡安妮這樣的創作者獲得更多關注和肯定,因為相信那表示她們所關心的議題也會得到更多重視。
▲胡安妮(Anne Hu)。(圖/翻攝自台灣國際女性影展臉書)
《性愛包裹小心輕放》是今年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的參展影片之一。2017年女性影展將於10/13-10/22於台北光點華山電影館舉行,更多的相關訊息可參考女影官方網站:www.wmw.org.tw 或官方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wmwff
更多關於《性愛包裹小心輕放》的消息,可以參考以下頁面
Website/Trailer/Facebook/Twitter/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