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女人並非更脆弱 《勝負反手拍》一場性別平權賽

  • A-
  • A
  • A+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文/雞塊妹

「女人該做的事:第一,待在臥室。第二,進廚房。第三,支持她的男人。」在高唱性別平權的現今看來或許為荒謬之談,但44年前的美國,著名網球手巴比‧芮格茲(Bobby Riggs,又譯鮑比里格斯)所倡導的這3點「女人守則」,全社會可習以為常。

【有雷】

《勝負反手拍》為傳記式電影,說了一個女人改變社會的故事:比莉‧珍‧金恩(Billie Jean King)在1973年和巴比進行了世紀性別網球戰,從爭取男女同酬、成立第一個女子網協到自己辦比賽,全都只是想證明女人並非次等的、受規範的、弱小的。而這場比賽歷史上確實改變了美國,且2年後通過了《兩性平等法》,比莉珍後來也成為第一位獲頒總統勳章的女性運動員。

▲現實中的比莉‧珍‧金恩與巴比‧芮格茲。(圖/福斯電影提供)

在進電影院前,曾預期會是熱血、富動態感的勵志運動電影,但一開場的平靜敘事與開門見山──爭取男女同酬──著實破了這個期待,卻讓我往更好的那一面去:這是一個關於性別平權的故事,我願意聽你娓娓道來。

「我是一名網球選手,只是恰好也是一個女人。」

艾瑪史東一向擅長寫實地演繹出角色的故事,這次作為一名1970年代的女權擁護者、女同志,不大張旗鼓,也非激進的社運者,低調內斂的個性卻不減她的堅持,宛如許多成功運動員的特質,堅強、謙遜且滿懷信念。

球網的另一邊──巴比,自稱是個沙豬大男人,不過整場電影看來,沙豬程度倒不至於萬惡不赦,更鮮明的倒是他汲汲營營的資本家個性。然而巴比確實說出了當代社會(不論男女)根深蒂固的觀念,正所謂古早時長輩常說的:「查哺要有查哺款,查某要有查某款。」──「男人力氣就是比較大,男人的運動比賽比較精彩,這是生物法則;況且,男人要養家。」國際網協創立人傑克‧克萊默在與比莉珍爭辯獎金分配時,是一派輕鬆地說。

▲艾瑪史東在本片的演技依舊精湛。(圖/福斯電影提供)

▲圖/翻攝自IMDb

「球場上當然需要女人。不然誰來撿球呢?」

不同於種族歧視,女人受到的歧視是「呵護」底下的不公平對待,人們期待男性與女性都得有一個固定的樣子,這個框架直至今日仍無法完全打破。電影中1970年代的美國,女人並非無法打網球,只是儘管賣的票和男人一樣多,仍無法得到相同的獎金。女人並非不被愛,只是被愛的前提是,得先做「那樣的女人」。比莉珍受夠這些不必要的原則,於是開啟她的平權之旅。

巴比開辦的「世紀性別戰」舉行了兩場,一開始比莉珍並不想理會這位滿身銅臭味的老頭子,所以他轉移目標到當時實力相當的另一名女網選手:瑪格麗特‧考特。瑪格麗特有一夫一子,是符合當代社會期待的溫柔女性,個性也較軟弱、缺乏主見,很快地就被慫恿出賽了。但壓力令她失常,輸掉了比賽,也輸掉了女人的面子。

比莉珍此時才認了自己別無選擇,得替女人爭口氣,在自己的節奏下準備比賽,最後成功獲勝。這場比賽顯而易見地是「覺醒的女人」贏了父權(至少在球場上的那一刻是),但我認為瑪格麗特的失敗,也隱約說著:女人這個樣子是行不通的。

▲這場「世紀性別之戰」1973年轟動全世界,據說當時吸引了37國、5千萬名觀眾在電視機前觀看。(圖/福斯國際提供)

「有一天我們會自在地做自己,以及愛我們想愛的人。」

除了男女平權,《勝負反手拍》也帶到了同志劇情,比莉珍與髮型師瑪麗蓮初遇時,電影的拍攝手法營造了曖昧氛圍,光影、眼神流動、每一細節動作的特寫,已經明顯傳達出兩人之間萌生的情愫,到後來的勾引、床戲到分別後的重逢,對比比莉珍和丈夫的互動,她的性向輪廓總算清晰。但特別的是,丈夫和瑪麗蓮儘管再重要,仍比不上比莉珍視網球如生命的熱忱,比賽準備時不容他人干擾,畢竟在球場上,只有自己。

電影最後,造型師對贏了比賽的比莉珍說了這句話:「有一天我們會自在地做自己,以及愛我們想愛的人。」緊扣電影主軸,也是最觸動人心的一句台詞,回看現今,金恩夫人的堅強與勇氣,或許是仍在父權框架、異性戀霸權中的我們最需要的。

▲▼比莉‧珍‧金恩在1968年意識到女性對她的吸引,並在1971年在有丈夫的關係下,與女秘書曖昧。1981年,她公開自己的同性戀身分,也是第一位「出櫃」的知名女運動員。(圖/翻攝自IMDb)

▲《勝負反手拍》中文預告片。(影片來源:YouTube,若遭移除請見諒)

外稿
追蹤娛樂星聞

熱門人物

直播✦活動

※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右上關閉鈕,即可關閉。

影評/女人並非更脆弱 《勝負反手拍》一場性別平權賽 | 娛樂星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