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痛、手發麻誤認五十肩 37歲主管竟罹年輕型巴金森病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巴金森病過去總是被大家普遍認為是屬於高齡者的疾病,但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吳瑞美醫師指出,目前10-15%病患確診年齡不到40歲。據臨床觀察,年輕型巴金森病患者比起年長患者更容易出現自我封閉狀況,因為中壯年正值衝刺事業、成家的重要階段,若確診巴金森病,對個人與家庭的衝擊都是一大衝擊。

憂鬱,壓力,頭痛,頭暈,失眠,焦慮,沮喪(示意圖/記者楊晴雯攝)

▲年輕型巴金森病患者比起年長患者更容易出現自我封閉狀況。(圖/資料照)

巴金森病,大家記憶中的症狀多半是「顫抖」,但吳瑞美醫師表示,除顫抖以外,動作變慢、肢體僵硬、無力、字越寫越小等都是巴金森病初期常見的症狀。其中,年輕型與老年型巴金森病初期症狀表現也有差異,年輕型患者初期比較不會出現顫抖症狀,反而多表現於肢體動作上,例如:肢體僵硬、動作異常等。

現年40歲正雄(化名),過去曾是事業有成的高階主管,於三年前確診巴金森病。剛開始出現肩膀痠痛、右手發麻,讓他誤以為是五十肩發作,先至骨科就診,治療後症狀卻不見改善,甚至開始出現右腳步行遲緩、手拿東西不穩的狀況,轉診至神經科才確診為巴金森病。

罹病初期整天怨天尤人,更對家人隱瞞病情,面對生活與工作十分消極,更悲觀的認為自己最後一定會喪失原有的生活、工作。所幸,在醫師極力的開導、妻子的陪伴、同事的支持下,正雄所害怕的事情並沒有發生。近年,正雄也常鼓勵像他一樣的病友,只要積極治療,相信未來一定會有能治癒的藥物出現。吳主任指出,因部分症狀容易與五十肩、腕隧道症候群或其他疾病混淆,臨床高達三成患者會求診復健科、骨科等,以致無法即時對症下藥、延誤治療時間。

巴金森病,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吳瑞美,年輕型巴金森病圖/翻攝影片

▲據統計,逾四成(43%)巴金森病患者併發憂鬱症。(圖/翻攝自影片)

據統計,逾四成(43%)巴金森病患者併發憂鬱症。吳瑞美醫師說明,憂鬱症多發生於患者「剛確診」及「病程後期」時期,除了與疾病造成左腦功能變化有關外,更因多數患者一開始對巴金森病都不瞭解,確診當下震驚、害怕等情緒交雜,再加上社會、家庭不理解外在賦予的壓力,更容易使患者沉浸在低迷的情緒中,進而與世隔絕、併發憂鬱症。此外,更有研究顯示,年輕患者及有「僵硬」與「動作遲緩」症狀明顯的患者,比起一般巴金森病患更容易罹患憂鬱症 。

吳瑞美醫師指出,巴金森病的腦功能損傷為不可逆,若沒有及早發現、治療,恐加速患者出現動作障礙、喪失行動能力的時間,更有可能讓患者失去口語表達能力。其實只要及早發現、按時回診治療,便能維持正常生活,而工作只要沒有繁複的肢體動作,基本上不會有明顯的影響,因此患者毋須擔心。現在已有多種巴金森病的治療方式,會依患者不同症狀,提供不同的治療選擇,幫助患者緩解症狀,並延緩疾病惡化,甚至對於多數合併憂鬱症的患者,也能獲得緩解。吳瑞美主任也呼籲,切勿輕忽巴金森病初期徵兆,如出現肢體發麻、刺痛、不自主抖動或肢體僵硬的狀況,就應該優先到神經科求診為宜。

而為提升民眾對於巴金森病的認知,今年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及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首度跨界與發片歌手賴薏婷(前黑澀會美眉-蚊子)合作,以巴金森病友故事改編,發行「勇敢每一天」的歌曲,字字句句寫入真實病友經歷的症狀與心理變化。

吳瑞美醫師表示,很開心這次能跳脫以往巴金森病宣導疾病的方式,透過音樂的力量,帶領大家走進巴金森病友的心境,希望讓更多長期獨自面對疾病的病友,能得到更多的支持與鼓勵;此外,也期待能增加年輕族群對巴金森病的認識,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爭取最佳的治療時間。

 

▼影片來自YouTube,若遭移除請見諒)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