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 典故源自古代天文學說?

記者陳弋/綜合報導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有大小宮殿超過70座,房屋9千多間。明永樂四年到永樂十八年,明成祖修建紫禁城,明、清兩朝代24位皇帝在此執政。為什麼稱帝殿為紫禁城呢?根據《中國未解之謎》一書,大致有3種說法。

▲北京故宮(紫禁城)是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執政之地。(圖/翻攝自Pixabay)

一種解釋認為,這和古時候「紫氣東來」的典故有關。相傳老子出函谷關,有紫氣從東而至,不久後老子騎著青牛姍姍而來,守關人便知道他是聖人,於是請他寫下著名的《道德經》。因此,紫氣東來被認為有吉祥的含義,預示著帝王或聖賢的出現,後人推測紫禁城的「紫」有此淵源,加上皇帝住的地方戒備森嚴,常人難以接近,因名紫禁城。

▲紫禁城一詞的由來,據信和古代的星垣學說有關。(圖/翻攝自Pixabay)

另一個說法顯示紫禁城的來歷和傳說有關。《廣雅‧釋天》曰:「天宮謂之紫宮。」皇帝自命為天子(天帝之子),天宮則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因此皇帝住的宮殿被稱為紫宮,也稱作紫微宮。《後漢書》提到:「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藝文類聚》記載:「皇穹垂象,以示帝王,紫微之則,弘誕彌光。」

還有一種說法指紫禁城的來歷和古代的星垣學說有關。古時天上星垣被分為三垣、二十八星宿和其他星座,其中三垣是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紫微垣代稱天子,位於三垣的中央,紫微星就是北斗星,四周被群星拱衛。既然古人將天子比作紫微垣,所以順勢稱帝王的宮殿為紫極、紫禁、紫垣。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兩朝北京城內最高的建築,開間最多,進深最大和屋頂最高的大殿。皇帝登基、冊立皇后等大典都在此舉行。(圖/翻攝自Pixabay)

北京故宮(紫禁城)從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至永樂十八年(1420年)才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占地1087畝,南北長961公尺,東西寬753公尺,四面有高約10公尺的高牆,城外有寬52公尺的護城河。紫禁城被稱為帝王之城乃名副其實,建築群中有象徵「天」的崇高和偉大的太和殿,位於故宮中極;以及象徵天與地的乾清、坤寧二宮緊密相連,其兩側的日精、月華二門象徵日和月;而象徵十二星辰的東西六宮以外的建築,則寓意天上的繁星。

加入 @setn 好友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