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魚服繡春刀!明朝滅亡之後 15萬的錦衣衛為何不見了?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明代朱元璋為維護統治而大開殺戒,朝中開國元勛皆以死盡忠,而背後促成的機構,就是朱元璋親設的錦衣衛。據《明史》記載「子驤,從定中原,進指揮使,嘗掌錦衣衛事,召典獄。」除了毛驤外,還有明成祖時的紀綱,明英宗時的劉勉等,都曾是著名的指揮使,為帝王們立下汗馬功勞,而錦衣衛也借恩寵,在短短幾年就發展到了10幾萬人,那麼明朝滅亡時,他們都去哪兒了?

▲明朝滅亡後,15萬錦衣衛去哪裡了?(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錦衣衛最開始的名稱為「拱衛司」,主要為皇帝收集軍政情報,後來改為掌管君王儀仗和侍衛的「親軍都尉府」。直到洪武15年,才正式命名為錦衣衛,他們的工作內容逐漸改變,除了收取他國的情報,同時也要監察百官動向,包括暗地裡的偵查、逮捕和審訊等活動,只聽從皇帝命令。而錦衣衛與其它親信部門相同,在前期發展中的興衰,全都仰仗著皇帝的喜怒。

在洪武20年前,錦衣衛發展得如日中天之際,朱元璋用一紙詔書就將錦衣衛廢除,且焚毀了錦衣衛的所有刑具,直到明成祖繼位,才又重設了錦衣衛,但又出現東廠分化了權力,所以這也為後來錦衣衛們謀求自保,而不去救國抗敵埋下了種子。萬歷後期,明神宗遠離朝政,不理政務,東廠趁機大力發展。因為有接觸朝中大臣奏折的機會,其權勢遠遠超過作為皇帝護衛的錦衣衛,甚至讓錦衣衛淪為了其附庸。

東廠有權更替和選拔錦衣衛的指揮及其他成員,像是魏忠賢就在熹宗初年時,將錦衣衛的指揮使劉僑免職,轉而提拔投靠自己的田爾。西元1477年,當朝皇帝又設立了西廠,其權力甚至超過東廠。錦衣衛的大好光陰,就在這廠衛爭鬥中逐漸逝去,與皇帝的關系也由近變疏,因此當大敵當前,皇帝的生死與自己的生死相衡量之下,也就只好選擇靜觀其變。

況且一朝天子一朝臣,錦衣衛作為皇帝身邊的親信,大多也就只能為一位皇帝效勞,當下一位皇帝登基時,前朝的錦衣衛通常下場淒涼。比如王振繼位後,提拔了自己的親信馬順成為錦衣衛指揮使,而將明英宗時的劉勉和徐恭處死,這不得不讓錦衣衛們膽顫心驚。明朝歷經二百六十七個春秋,但最終在東林黨爭、天災外患,以及不斷地農民起義中,由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殉國結束。

然而那些曾被帝王信任和寵愛,身穿飛魚服、腰佩繡春刀的錦衣衛,卻沒能夠幫助帝王力挽狂瀾,悄無聲息中消失於茫茫人海。有些錦衣衛於滅國時,持隔岸觀火之態,有的先後獻銀投降於李自成、多爾袞,成為清朝官員;有的隨著王室遷往南方,也就是後來的南明,直到南明滅亡後,錦衣衛也跟著煙消雲散。錦衣衛的興衰起落,與明朝本身的發展歷程密不可分,從明初的為鞏固江山而刺探敵情,到後來的為維護政權而監審百官。

錦衣衛在不受限制的情況下,從幾10人的小組織,一步步發展到上萬甚至十幾萬人的強悍隊伍。雖然在東廠、西廠相互制約,又相互抗衡之下,有過幾經起伏興衰,但最終還是陪著明朝走到了最後。可惜到了崇禎帝時,錦衣衛早已不是那個唯皇帝命令是從的組織了,而是為名、為利而存活。所以當農民軍四起、李自成入攻皇城時,錦衣衛卻不再守護疆土,奮勇殺敵,除了寥寥幾人死在戰場外,大多數則選擇了旁觀自保,或逃之夭夭。

加入 @setn 好友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