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筑/綜合報導【14:02發稿|19:20更新 修改圖說】
▲電影《奧本海默》講述二戰時期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研發原子彈的過程和糾結等,上映後掀起全球熱議。(圖/UIP提供)
改編自同名傳記的電影《奧本海默》在全球熱映中,內容講述20世紀傑出物理學家、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在二戰時期如何帶領團隊為美國研發原子彈,以及他實驗成功後的心理矛盾等。該部電影掀起熱議,但其實還有很多事是電影沒說的!資深放射師、核子醫學專家吳志毅分享一段鮮少人知道的史料,也正是關於台灣核工研究發展的重要文史,那就是亞洲首次的原子核碰撞實驗,其實就是在台灣進行的,而這也奠定了我國的原子物理基礎。
名導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最新作品《奧本海默》,改編由凱.伯德(Kai Bird)和馬丁.舍溫(Martin J. Sherwin)合作的得獎傳記《美國普羅米修斯:羅伯特.奧本海默的勝利與悲劇(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該部片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研發原子彈的奧本海默真人真事為主軸,包括他的生平和他在「曼哈頓計劃」裡與不同著名科學家合作和交往的過程,透過電影的鋪陳、講述,讓人在短短3小時感受到奧本海默的自由不羈、天真浪漫和各種糾結,以及最重要的科技與人性間的掙扎,讓人衝擊和值得省思。
▲奠定我國原子物理基礎的荒勝文策(Arakatsu Bunsaku)教授,其實也與電影中的許多物理學家有淵源。(圖/UIP提供)
談及原子物理,其實在台灣也有段一度被塵封的歷史,直到2005年6月時才被首度曝光。資深放射師、核子醫學專家吳志毅日前專程跑了一趟台大物理系文物館探究、瞭解這段史料,他表示,電影《奧本海默》中提及原子彈原理,是來自「原子核物理之父」拉塞福(Ernest Rutherford),而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本身也是「同位素之父」索迪(Frederick Soddy)以及電影裡蓋格偵檢器的發明人蓋格(Johannes H. Wilhelm Geiger)的老師。
吳志毅解釋道,拉塞福和他的研究團隊利用他們發現的阿爾法(α)粒子在真空的腔室撞擊金箔後,發現了原子核的存在,而這就是著名的「拉塞福散射實驗」,爾後拉塞福也在後續的實驗中成為首位分裂原子核與發現質子的第一人,也就是電影後段提及的「氫彈的基礎」。
回歸到正題「台灣的原子物理」發展,吳志毅表示,這次要介紹的主角為荒勝文策(Arakatsu Bunsaku)教授,他在求學時期曾是愛因斯坦在德國時期的研究指導生,同時也接受過原子核之父拉塞福等大師的指導。而會與台灣有關係,一切要回溯到荒勝文策於1928年取得京都帝國大學的物理博士之後說起。取得博士文憑後的荒勝文策,幾個月後就來到台灣的台北帝國大學(現為台灣大學)擔任物理學講座的首任教授,他帶領助教太田賴常等人於1934年利用自行製作的直線加速器以1.2MeV的粒子撞擊原子核,完成了亞洲第一次原子核撞擊實驗,之後又搭配千辛萬苦提煉的重水和自北投石中提煉出的鈽,成功的重製了核分裂試驗將鋰原子變成兩個氦。
▼▲(上圖)荒勝文策是愛因斯坦的學生兼好友,1932年英國劍橋大學完成史上首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後,荒勝文策於1934年在台灣建立的原子核實驗室,創下物理史上第二次成功紀錄;(下圖)戰後美軍將荒勝文策等人研發出的日本五座加速器全都丟到琵琶湖,目前台大物理系團隊自製的這套設備,就成為亞洲碩果僅存的歷史最悠久加速器。(圖/核醫夢工廠授權提供)
但讓人遺憾的是,荒勝文策教授因為製作出全日本第一台加速器,所以在當時很快地被召回參加日本的原子彈開發計劃,在日本遭受原爆之後,他也被指派負責調查原爆之後的相關評估。荒勝文策那時所做出的評估資料精闢到震驚國際,但不幸的是,戰後其實驗室所有的研究資料與設備盡數被接管的盟軍銷毀,吳志毅感嘆道,「實在是人類物理學上的一大損失。」
▼▲(上圖)荒勝文策來台擔任台北帝國大學(現為台灣大學)物理學講座的首任教授;(下圖)我國原子物理發展相關人士。(圖/核醫夢工廠授權提供)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時遷至台灣的國民政府(1948年行憲前的統稱)曾邀請荒勝文策教授來台協助發展原子能,但遭對方婉拒,後來留任台灣的太田賴常教授與「台灣物理之父」暨中央大學研究院(現為中央大學)首任院長的戴運軌教授,以及許雲基教授,他們在1948年複製了荒勝文策教授的實驗進行了戰後亞洲首次的原子核撞擊實驗,而後續的重水提煉以及離子等物理相關研究更為台灣的原子物理奠定了基礎。
▼▲(上圖)當年的重水提煉以及離子等物理相關研究;(下圖)那時的研究相關設備。(圖/核醫夢工廠授權提供)
▲吳志毅表示,當年是使用1.2MeV(直線加速器),現在則是用的18MeV(迴旋加速器),癌症治療用的直線加速器通常是加速電子,而核醫放射藥物生產或是台大物理那台CW為了做原子核物理實驗的就要使用離子加速器。(圖/核醫夢工廠授權提供)
上述這些珍貴的台灣核物理發展史料,也正是電影《奧本海默》沒有告訴大家的事,吳志毅特地於日前跑了一趟台大物理系文物館瞭解,並分享給大家知道,其實全亞洲第一次成功的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就是在89年前於台大前身的台北帝國大學物理系實驗室完成的。其實這段歷史得以保存並曝光,都要歸功2005年時,台大物理系重建當年的原子核實驗室作為「原子核科學博物館」,裡面包括了台灣首座自製核子加速器,甚至首台電腦。讓人動容的是,台大物理系不僅修復、重建這些史料,還將這段歷史直接拍攝成台灣科學紀錄片《衝破原子核》。
▲當年所使用的玻璃製品全都是玻璃工藝者吹製出來的。(圖/核醫夢工廠授權提供)
至於一般人可以進去台大物理系文物館參觀嗎?據悉,疫情後會開始配合系上活動開放,網站上也提供開放時間參考,或是可以打電話提前預約。
▲亞洲第一次成功的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就在台灣完成的,台大物理系將相關史料拍成紀錄片。(影片來源:臺大物理文物廳YouTube,若遭移除請見諒。)
✎特別感謝吳志毅授權、協助引用報導,欲瞭解更多內容可點選網址:https://reurl.cc/010LZY
這篇文章透過介紹電影的主題、歷史事件和資深專家分享的實驗歷史,給讀者帶來了更全面的觀點和知識面,也讓人們對科技和人性間的掙扎有所省思。>